第十四章:血肉长城 一(1/3)

作品:《决战1984
决战1984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当沈阳城的第一声爆炸开始响起的时候,处于在中苏对峙一线的满洲里此时已经完全的成为了一片火海,从苏联方向打来的炮火整个的覆盖了这座边境小镇。

满洲里并不大,这座小而幽静的边境小镇,满打满算下来,人口才4万人左右,小镇之小当地有则戏说:“抽根烟就可以从东走到西了,嗑把瓜子就可以从南走到北了”

然而恰恰是这个小镇,却是整个中苏对峙线的最为要紧的卡口之一,也是对峙的最前线之一。当年中苏关系交恶之后,中央便开始一直努力打造边防一线的筑垒体系,尤其是满洲里这样的重要关口区,更是整个中苏边境防御区域的重中之重。

1964年9月11日,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和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在对华北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正式提出了边境防御筑垒化的要求。而在这之后,总参谋部正式对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的国防工程作了具体的部署。而根据这一部署,北京、沈阳、兰州、新疆等军区从此开始担负起了进行‘三北’地区国防工程建设的任务。

按照总参的要求,在重要的交通枢纽部位,有战术、战役价值的要点,以钢筋混凝土来构筑坑道等野战和永备工事。许多险峻的山岭,许多边远山沟甚至修筑了战备公路,并在山头、平原沙漠地带广筑了工事、坑道。按照要求,所有工事均必须要达到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袭击的‘三防’要求。

而满洲里筑垒区在经过近20年的修建和完善,已经成为了呼伦湖地区最为重要的防御地带,作为防御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首道屏障,满洲里筑垒区是以正武山和加纳山两个山体要塞群为两翼,以城市防御为中央,而形成的两点支撑,中央连接的‘凹’字防御体系。

这其中,又以左翼的正武山为防御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整个正武山在这二十年的‘对苏备战’期间内,已经完全的被掏空了,从而形成一个依托山体构筑成的地下两层、地上两层的巨大要塞。整个山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炮垒,防御相当完善。

负责这一线守御的部队是内蒙古边防守备第6旅,全旅上下近8000人,下辖有满洲里国境守备队、呼伦湖国境守备队、海日罕国境守备队。这三个团级编制单位的守备队,被分别在满洲里镇的西、南、东三面,构成一个倒三角形的防御部署。而旅部及直辖的工兵中队、独立装甲群、通讯中队、医护所等连级单位,则是被部署在三十里道班一线,作为机动。

作为防御部署的重点,全旅又以满洲里国境守备队为重点。正武山守备区是由第1要塞守备队负责守备的,而加纳山则是第2要塞守备队的防御区域,第3守备队则是防御在满洲里城区内,从而构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防御架势。每支守备队都等同于一个加强步兵营的力量,只是不同的是,正武山守备区的第1要塞守备队、加纳山的第2要塞守备队的编制内多了两个炮兵群的力量。而恰恰是这两个炮兵群才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支撑力量。

无论是正武山,还是加纳山,都已经是被构筑成一个堡垒区,而梯次部署的火力则完善的形成了一个远-中-近的立体火力。以一门300毫米要塞炮,作为支撑,作为整个要塞守备区的主要远程炮火,这门巨炮平时是深藏在洞窟之中,只有作战的时候,才沿着铺设的轨道露出半个头来,一旦开火,则炮弹直接便是可以打到苏联人的纵深去。

而处于在地上工事群中的八门130毫米加农炮,则是整个要塞守备炮火支撑力量,近则平射可以用来打坦克,最大射角的情况下,一轮齐射便是正好覆盖苏联境内的铁路线。而作为炮群掩护力量的则是密布的火力点,那些与地面平齐的半地下工事,部署了整个一个守备中队的兵力,交叉横叠的暗堡火力,随时都可以将进攻的敌人吞没在其中。

而那些1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