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风起大漠 一(1/6)

作品:《决战1984
决战1984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在成吉思汗曾经厉兵秣马的草原之上,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正灯火通明的矗立在地平线之上。今天它用来纪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苏赫巴托尔的新名字早已流传于世,已经没有多少蒙古人还记得这座“红色英雄之城”(蒙古语“乌兰巴托”)昔日曾是清帝国所册封的蒙古喇嘛教首领—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圣殿”(蒙古语“库伦”意为:草场、大寺庙)。

尽管自清末以来无论是手拿着念珠的蒙古王公贵族还是依靠着苏联的骑枪和马刀崛起的蒙古人民革命党都竭力想要摆脱中国对自身的影响,甚至不惜断绝蒙古牧民百年以来所依赖的由山西晋商所建立的商道,使整个国家陷于商品荒之中。但是无论是这座蒙古最为现代化的城市还是贯穿其间连通整个国家的铁路,最终还是依靠着与之山水相连的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

虽然今天伴随着中苏关系的决裂而中蒙之间已经几乎没有了任何的往来。但是在新中国成立直到60年代,中蒙关系发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从1956年到1965年,中国政府曾向蒙古提供了3笔总价值4.6亿卢布的经济援助。而由于蒙古地广人稀,苏联当时又忙于自己国内的战后重建,中国政府在60年代还无条件的向蒙古派遣了1.8万名专家和援建工人。正是这些工人修建了从苏联边境城市恰克图一直延伸到中蒙边境的扎门乌德—二连浩特的“蒙古大铁路”。

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蒙古境内的延伸,这条铁路在蒙古境内依旧以军用战备为标准—采用单线、1520毫米的苏制宽轨距。并一度延伸到中国境内,直到70年代才转变为复线准轨距。尽管出自中国筑路工人之手。但是中国每年仍需要按里程数向蒙古支付货物过境费。而在进入乌兰巴托之前,这条铁路在那赖哈附近的汗山山脉中绕来绕去,曾在这条铁路线上行驶的中国列车员曾笑称这是为了凑组700公里的里程数。但是只有少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军政要员才知道在清帝国的史料中被称为“秀峙其中”的汗山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应该说脱胎于沙俄帝国的红色苏联对于蒙古有着一份极为复杂的感情。这可以追溯到7个多世纪之前,当时一支从东方带着剑与火而来的军队席卷了喀山、基辅等10余座今天在苏联的版图上依旧宛如明星般闪烁的城市。据说当时莫斯科便有着“多如蚂蚁和蝗虫的居民”,他们试图凭借着城市周围“以致连一头蛇都不能穿过”的森林去抵挡那些上帝之鞭。但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蒙古大军抵达之后,迅速从四面八方修筑了足够三四辆大车并排而行的道路,然后架起投石机,仅用5天时间就攻陷了莫斯科城,杀死了包括被公认为全罗斯势力最强的王公—弗拉基米尔在内的绝大多数居民。

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俄罗斯人经历了其历史之上最为漫长的黑夜。与蒙古人的统治相比,瑞典、波兰、拿破伦乃至希特勒对俄罗斯的征服都短暂的犹如白驹过隙。从那时候起,成吉思汗、术赤、拔都以及他们子孙的名字宛如屈辱的烙印一般刻在绝大多数俄罗斯的心中。而事实上如果不是突厥系蒙古人—帖木儿的崛起,蒙古人在俄罗斯的统治可能将会延续更长的时间。因为就在拔都过世后的一百多年之后,他的后裔—脱脱迷失还曾镇压过莫斯科地区的俄罗斯人起义。

因此当彼得大帝和他的后来者们将沙俄帝国的疆域推进到草原帝国的中心之时。他们第一时间所想到的自然是永远的将蒙古置于俄罗斯人的统治之下,不令其再度崛起。在这个大方针之下,莫斯科有步骤的在蒙古扶植自己的代理人,用灭绝蒙古文字、宗教、社会体系的方法逐渐将其纳入俄罗斯的文化圈。当然这一切的背后全都不可能依靠强大武力的后盾。

凭心而论在铁路和机枪的面前,长于弓马骑射的蒙古人已经失去了在20世纪纵横驰骋的基础,而出于和莫斯科相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